中國半導體還出海嗎?4個問答告訴你
問題1:中國半導體企業還想出海嗎?
先看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24上半年,境外營收占比超過70%的中國半導體企業有:聞泰科技(72%)、瀾起科技(75%)、兆易創新(79%)、北京君正(83%)、上海合晶(85%)、德明利(88%)、晶晨股份(92%)、慧智微(99%),等等。
我們發現,出海意愿高的中企,往往會以自身的行業生存現狀為出發點,在變化局勢下尋找新機遇。
生存現狀一是外部施壓:每一輪加關稅戰,都會推動“關稅刺激-本土化替代-應用創新”的循環。因為我們有技術、會創新,制造端穩定,應用領域廣闊!二是內因,當技術成熟且產品大規模應用之后,出海成為必選項。半導體產業也不例外。
問題2:出海去哪里?
不用懷疑,很多中國半導體企業出海的第一站,是東南亞。
盡管2024年全球經貿環境動蕩,但東南亞主要經濟體的出口額均呈正增長,如:越南年增14.3%,馬來西亞11.4%,泰國年增5%(作為對比:中國2024出口額年增5%)。此外,東南亞主要經濟體還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電子信息行業分布,比方說目前越南承接了中國電腦、筆記本、手機等產業轉移,泰國還承接了PCB產業轉移。
另一個出海目的地,是一直被美國視為“后院”的南美洲,他們在美國大打關稅戰的同時,正積極尋求更廣泛的經貿合作突破。
中國與南美間的貿易聯系具有互補性。巴西鐵礦、智利鋰礦直供中國,中國反向輸出機電設備、新能源車等中高端產品。在半導體領域,已有一家存儲芯片上市企業在巴西建廠,把存儲器生意做到美國眼皮底下!
問題3:出海怎么避免踩坑?
總結十個字:合規、融入、品牌、長期主義。
第一,合規性是必須考慮的問題,也是難點之一。
一家存儲芯片上市企業告訴國際電子商情,公司剛進入海外市場時,遇到不少挑戰。比方說,由于當地法規對個人隱私的保護要求,售后服務只能由當地的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這直接提升了公司的運營成本。但同時,也倒逼他們要把品質做好,從源頭上為客戶提供堅實保障。
第二,融入本地,用海外的方式,做海外的訂單。
盡管在國內,大家都習慣了用微信來談生意,但在海外,比方說印度、非洲,當地人不用微信,反而是習慣用網頁去瀏覽。靈魂提問,你公司的官網多久沒更新內容啦?海外打開你公司官網的速度快不快?你的器件或方案是不是直接交到當地工程師的手里?
麥滿權博士的建議非常有道理——出海要適應海外客戶的需求,用他們的方式來做訂單。
第三,加強品牌力,讓IP可持續。
以前中國企業出海,更專注銷售能力、產品性價比、售后服務,這是“賣貨”思路。但現在回頭看,能在海外市場持續競爭至今的企業,往往都成功塑造了品牌在當地的形象。進而讓當地客戶記住品牌,并促使他們完成復購。
第四,出海需要長期主義。
在安芯易CEO范祎看來,目前已出海的分銷商同行,有一個共同的難點——很難堅持。那他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制定5到10年的全球化戰略,其次在1至3年內達成短期目標(如突破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接著是出海過程中根據市場反饋和競爭態勢,靈活調整戰略。
問題4:什么時候出海?
這里非常適合用銘冠國際CEO燕青的話來回答。他說:出海本身都過熱了!但中小企業想突圍,該走出去就走出去。如果大方向是對的,就不要太在意時機。如果找不到最好的時機,現在,就是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