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挑戰下,為構建安全供應鏈“支真招兒”
在4月11日舉辦的“”圓桌論壇環節,五位來自半導體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代表圍繞“半導體供應鏈未來路在何方”展開深度探討。本次對話聚焦供應鏈重構、國產芯片突破等核心議題,共同探尋破局路徑。
圓桌嘉賓從左到右依序是:
- 深圳市半導體行業協會秘書長 常軍鋒(主持人),
- 深圳市必易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總經理 唐若愚,
- 上海靈動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總監 雷江峰,
- 銘冠國際香港有限公司CEO 燕青,
- 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供應鏈負責人 郭玉龍,
- 富士康科技集團采購中心經理 鮑三華。
芯片設計端:關稅戰影響可控
針對當前美國關稅政策的波動性影響,兩家芯片設計企業代表均表示現階段沖擊相對有限,并預期影響將持續可控。
必易微電子是一家專注于模擬和數字芯片的芯片設計公司,是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唐若愚表示:“當前關稅政策對公司業務挑戰度較低。公司主營產品對先進制程要求不高,國內現有技術工藝已能充分滿足需求。同時為強化供應鏈安全,公司正規劃海外產能布局。”
唐若愚提出兩個戰略性思考維度: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競爭力構建路徑,以及供應鏈安全保障體系建設。他認為,經過近年來的技術積累與產業升級,國內已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生態體系,核心技術能力可覆蓋絕大多數產品需求。在供應鏈安全層面,應立足國家戰略布局,著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現階段尚無需在國內外供應商間做非此即彼的選擇。
靈動微電子成立于2011年,是中國本土通用32位MCU產品及解決方案供應商,截止到2024年累計交付MCU芯片超過6億顆。
雷江峰表示:“公司自成立初期便著力構建本土化供應鏈體系。通過IP自主化戰略推進,以及晶圓代工、封裝測試等全鏈條國產化布局,目前關稅政策未對公司運營造成實質性沖擊。”
分銷貿易端:生存、安全與效率的平衡之道
燕青從獨立分銷商的視角,用兩則小故事,闡述了當下供應鏈體系建設的三個關鍵點——生存保障、安全架構與效率優化。
- 故事一:假如你一個人來到一個荒島,第一件事情會做什么?他相信,大部分的人會首先考慮活下去,第一步要找到食物和水,其次是安全,接下來才是效率。
- 故事二:前兩天,一位在越南投資了工廠的朋友聯系到他,訴苦說:“前幾年為了回避中美對抗,把工廠放到越南;誰能料到現在越南被狠狠加稅,我都好幾天沒睡著覺,眼看上億的投資打水漂了……”昨天,這位朋友開心地告訴他:“太好了!安全了!越南沒有高額關稅了,我可以睡一覺了……下周我會飛去越南組織團隊開會,要談效率問題。”
燕青認為,現在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講,無非是兩個選擇——①留下來,繼續內卷,②走出去,再找一片天地。他建議企業根據自身特點選擇發展路徑:或深耕本土市場實施技術沉淀,或拓展海外布局構建多元供應鏈。兩種策略均需以戰略定力為前提,把握全球產業協作本質。
“即使是中小企業,如果覺得確實需要走出去,闖一條路,那就不要害怕,該走出去就走出去。走遍了很多地方之后,你會發現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燕青鼓舞道。
下游制造端:關注自身,提升韌性
中國長城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安全、先進、綠色自主計算產業專業子集團”。公司持續聚焦自主計算產業、系統裝備核心主業,構建了從芯片、臺式機、筆記本、服務器、網絡交換設備到應用系統等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譜系。
郭玉龍指出,中國長城科技一直在著力和發力的點是——去做有挑戰的自主創新。在中國芯蓬勃發展的當下,要堅信“誰有都不如自己有”。
對于供應鏈體系搭建的具體經驗,郭玉龍總結為“做出層次”。比如說,第一是重點考慮本土的合作伙伴,并在關鍵元器件和核心技術上,由本土的合作伙伴去托底;第二是開發一些近岸的合作伙伴,針對個案的問題提供不同的協助,也就是完成“活水”的工作;同時也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伙伴,建立可持續的關系,更多的是發揮輔助性作用。
“此外,中國長城科技也在利用大數據技術,做物聯網系統,對各環節進行實時監控,來保障供應鏈持續處于有效且安全的運作狀態。”郭玉龍分享道。
作為富士康科技集團采購中心經理,鮑三華一直關注關稅戰的最新動態。他研判,特朗普政府希望通過“關稅大棒”讓制造業回流美國、讓美國重新工業化,這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按照當前的態勢,未來關稅爭議或將轉化為原產地規則博弈。
另外,即使沒有近期關稅戰的影響,近年來大家都很熱衷談韌性,希望通過供應鏈體系,對潛在風險發現比較早、反應比較快、沖擊比較小。所以很多中國企業都在利用工業的數字化技術,來推動供應鏈的協同。鮑三華認為這方面的進步很快,也值得大家繼續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