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調查顯示,僅有?23%?的供應鏈組織制定了正式的?AI?戰略
根據 Gartner的一項調查,只有 23% 的供應鏈領導者,表示其組織內已制定正式的供應鏈 AI 戰略。
在實際工作中,供應鏈管理者看重ROI,必須確保短期收益,所以面臨著從AI投資中獲得短期投資回報的壓力。如果沒有結構化的方法,就有可能創建出效率低下的系統,這樣的系統難以擴展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
Gartner 調查了 120 位供應鏈領導者,他們在 2024 年 12 月至 2025 年 1 月之間的過去 12 個月內在其組織中部署了 AI。對調查數據的分析顯示,供應鏈功能中的 AI 預期與現實之間存在多重脫節。
這些脫節中最突出的是供應鏈人工智能投資策略,大多數管理者專注于“逐個項目”的短期勝利,而不是確保為長期轉型投資提供足夠資金的明確人工智能投資策略(見圖 1)。
圖 1:大多數供應鏈組織缺乏正式的 AI 戰略
來源:Gartner(2025 年 6 月)
目前普遍存在的逐個項目進行AI投資的模式,往往會導致低效的“弗蘭肯系統”(franken-systems),即復雜的分層架構,阻礙了可擴展性,并延長了AI轉型的投資回收期。
雖然短期投資回報的即時滿足感可能看起來很有吸引力,但它往往會導致長期收益微乎其微,技術基礎設施也變得脆弱。
額外的調查數據顯示,供應鏈領導者絕大多數使用效率、決策速度和成本等底線指標來衡量其人工智能投資的成功,并將這些因素的排名遠遠高于提升收入和創新等指標。
這表明??,供應鏈領導者目前主要將人工智能視為一種提高效率和節約成本的工具,而非一項能夠真正推動創新和新商業模式的變革性技術。
平衡供應鏈人工智能投資
供應鏈領導者如果不對經過深思熟慮、風險較高且回報期較長的項目進行原則性押注,就會錯失真正提升組織能力的機會。
Gartner 建議供應鏈管理者制定一個平衡短期和長期優先事項的 AI 投資組合,確保投資能夠快速實現價值,同時又不忽視那些能夠賦能未來供應鏈組織的轉型舉措。
為了有效平衡 AI 投資的短期效益和長期轉型效益,Gartner建議采取以下策略:
1.制定正式的供應鏈 AI 戰略:建立明確且記錄在案的 AI 戰略,概述短期和長期目標、成功的樣子以及為實現成功需要做什么(以及何時做)。
2.采用運行-增長-轉型框架:構建包含“運行”、“增長”和“轉型”項目的人工智能投資組合,以戰略性地分配資源并實現即時運營效率以及中長期效益。
- 運行階段: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化和預測性維護來提高運營效率和成本優化。
- 成長階段:通過將人工智能融入銷售和運營計劃等關鍵流程,促進跨職能協調并增強決策能力。
- 轉型階段:對人工智能計劃做出原則性押注,將供應鏈定位為業務增長的戰略合作伙伴,利用人工智能獲取消費者洞察并主動塑造需求。
3.投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與首席信息官和其他執行領導合作,確保可擴展性和適應性,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