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救命錢”?美國政府與軟銀聯手押注
根據近期公開信息,美國政府與軟銀集團分別對英特爾(Intel)采取了重大資本動作。
美國政府擬入股英特爾?
特朗普政府正與英特爾洽談,計劃收購英特爾約10%的股份。若交易達成,美國聯邦政府將成為英特爾最大股東。
此計劃涉及將英特爾從《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獲得的部分或全部撥款轉換為股權。英特爾已獲批109億美元的《芯片法案》撥款,用于商業及軍用芯片產能建設,以當前市值計算,10% 股權價值約105億美元,與撥款金額基本匹配。但具體持股比例、規模以及白宮是否推進該計劃仍存在變數。
此前,美國國防部已以4億美元優先股形式入股美國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五角大樓將成為其最大股東,此次對英特爾的潛在投資可視為類似模式的延續。英特爾補助資金原本按項目進展分階段發放,目前不清楚已獲的22億美元是否會計入潛在股權投資,以及未來若轉化為股權,具體撥款時間安排如何。?
軟銀注資英特爾?
軟銀集團與英特爾聯合聲明顯示,軟銀將向英特爾投資20億美元,以每股23美元的價格收購英特爾普通股。交易完成后,軟銀持股比例約1.3%,將成為英特爾第五大股東。
英特爾CEO陳立武表示,他與軟銀集團創始人兼CEO孫正義密切合作幾十年,感謝孫正義通過這筆投資表達對英特爾的信心。孫正義則稱,該戰略投資反映了對美國先進半導體制造和供應進一步擴張的信念,認為英特爾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受此消息影響,英特爾股價在盤后交易中上漲6%。?
軟銀愿景基金近年在科技領域投資受挫(如 WeWork、Uber),此次押注英特爾被視為分散風險、布局半導體長期增長的舉措。
市場如何反應?
英特爾股價在政府入股消息傳出后單周漲幅超10%,但8月18日收盤價回落至23.66美元,反映投資者對長期基本面改善的疑慮。
政府入股與軟銀投資的資本動作,被視為英特爾進入了“國家隊+國際資本”雙重加持的新階段,若成功,可能吸引更多主權基金參與美國半導體產業鏈。如果從全球競爭格局來看,鑒于這一舉措直指先進制程芯片(如18A節點)的產能建設,美國政府旨在減少美國對臺積電、三星等亞洲廠商的依賴,強化對本土半導體供應鏈掌控力的意圖十分顯著。
而在拯救困境中的英特爾方面,這一動作似乎更具現實緊迫性。近年來,英特爾因技術迭代滯后、代工業務持續虧損及產品路線圖多次延遲,市場表現低迷,市值較2020年峰值縮水超60%。2025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凈虧損擴大至8億美元,裁員15%,如何有效利用資金實現技術突破是成敗關鍵。
因此,政府入股的核心目的之一,便是為英特爾提供關鍵的財務支持,助力其推進俄亥俄州“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基地”項目——該項目原計劃于2031年實現量產,若能獲得充足資金保障,將為英特爾重振市場地位奠定基礎。
不過,盡管政府入股的戰略方向已逐漸清晰,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仍面臨多重爭議與不確定性。?
外界分析認為,治理風險是首當其沖的焦點。若政府在入股過程中獲得 “黃金股”(即對企業關鍵決策的否決權),可能引發關于私營企業獨立性與政府干預邊界的激烈爭論。歷史上,美國鋼鐵公司被日本收購時,政府曾要求類似特殊權利,而此次英特爾作為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關鍵企業,其治理自主權與政府監管需求之間的平衡,將成為各方博弈的核心議題。?
資金轉換機制的細節尚未明確,也帶來了顯著的不確定性。《芯片法案》資金原本計劃按項目里程碑分期發放,而轉為股權后,資金是否會加速到位、如何在政府與其他股東之間平衡利益分配、股權退出機制如何設計等問題,均需進一步細化規則,否則可能影響資金使用效率與市場信心。?
此外,這一舉措還卷入了復雜的政治博弈。特朗普政府的入股計劃延續了其“美國制造優先”的政策思路,與拜登時代以補貼為主的產業支持模式形成鮮明對比。分析認為,這一轉變反映出美國產業政策正從單純的“撒錢”式補貼,轉向更直接的國家資本主義干預模式,而這種政策轉向能否獲得跨黨派支持、是否會引發后續政策反復,仍存在較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