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大棒下,印度/越南制造得利?
今年4月,中美兩國關稅爭端升級,后來雙方均取消了91%的反制關稅,兩者的核心關稅結構調整為“10%基礎關稅(截至2025年7月8日)+24%附加關稅(2025年8月11日之后實施)”。另外,針對半導體、電子產品,部分品類因技術禁令可能疊加額外稅率,該品類在中國生產的綜合稅負可能超過30%。
而蘋果公司在2025年5月宣布,將大多數產能挪至印度和越南。當時,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國對印度的關稅為26%,對越南的關稅為46%。2025年7月,美國確定針對越南的關稅下調至20%。
實際關稅受“美國元件20%豁免”原則影響
今年4月中旬,美國白宮網站曾公布一份長達22頁的產品豁免清單,該清單提出了“美國元件20%豁免”的原則(針對進口的電腦、手機、半導體、顯示器等20項電子產品在內)——如果進口產品中有20%以上的美國原材料、零部件或技術,則美國只對產品“非美國”的部分征稅。這份文件意味著,蘋果的這種“在海外生產組裝產品,再售往美國本土”的方式,在關稅方面可能還需刨除“美國成分”的因素。
此前,日本經濟新聞與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合作拆解了數款iPhone。其中,售價999美元的iPhone 16 Pro硬件成本大約是568美元,其中以A18 Pro芯片(臺積電代工,成本135美元)和OLED屏幕(三星電子提供,成本110美元)的成本最高。不過,此次拆機并未針對iPhone 16 Pro給出具體的美國成分比例。但在iPhone 15 Pro Max(售價1,199美元)的拆機調查中,該媒體透露該機型的元器件有33%來自美國、29%來自韓國、10%來自日本、9%來自中國臺灣、2%來自中國大陸。
據此推算,若“美國成分20%豁免”最終落地,iPhone 15 Pro Max的33%美國零部件即可抵扣相應關稅基數。按整機售價1,199美元計算,僅約800美元需繳稅,實際稅負下降約三成。即使iPhone 16 Pro、iPhone 17系列的美國比例略低,只要達到20%門檻,也能享受類似優惠。
美國對越南加征20%關稅,對印度關稅尚未公布
2025年7月初,越南與美國達成了協議,其對美出口商品至少面臨20%的關稅,經越南轉運的第三國貨物將面臨40%的關稅,而美對越出口商品免征關稅,該協議于美東時間8月1日起生效。
截至發稿日,美國暫未公布向印度發布新的關稅信函。據印媒報道,“美國正努力與印度達成一項臨時貿易協議,該協議可能將美國計劃對印度征收的關稅稅率降至20%以下”。而特朗普方面卻表示,印度可能被征收20%至25%的關稅。目前,美國對印度的最終稅率仍未確定,兩國在8月1日關稅大限前仍在進行貿易談判。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斷,在美國關稅正式實施后,在中國大陸組裝電子產品再銷往美國,會受中美雙邊關稅的影響。再加上,如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相比之下,越南和印度不但勞動力成本較低,而且在關稅方面也比中國更有優勢。
目前,這兩國已經形成電子產業集群,無論是在印度還是在越南生產,其綜合成本都比在中國大陸生產要低。相信這也是蘋果公司將輸美產能轉移到這些國家的重要原因。
仍有多國在與美國進行談判
截至2025年7月30日,美國對歐盟關稅已經確定為15%,對越南關稅確定為20%,對日本關稅確定為15%,對菲律賓關稅確認為19%……到現在,仍有許多國家在與美方針對關稅問題進行溝通。在各國均被美國加征關稅的背景下,企業正加速將訂單與產能向已達成協議或稅率較低的國家轉移。
與此同時,尚未與美國談妥關稅的地區的供應鏈可能會考慮向“友岸”布局,把部分環節遷往關稅更低的國家,以規避8月1日可能生效的更高稅率。整體來看,關稅差異正成為企業選址和全球產能再平衡的考慮因素之一。